“安嘉和”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这个人的心理一定有些异常,表演得也太逼真了!”
屏幕上,一个身穿白大褂的男子正将另一名女子按倒在地,眼神阴险,动作粗暴。他就是冯远征,那位23年前因一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而令全国观众痛恨不已的“家暴男”。
近年来,各类社会新闻不断涌现,明星丑闻频繁上演,网络上的争吵也始终没有停歇。
不久前,一位年轻演员因在剧中扮演“家暴男”而受到网友的强烈谴责,尽管该剧尚未完播,他便因“三观不正”以及“不配担任偶像”的理由登上了热搜。
几年前,秦昊因在《隐秘的角落》中成功饰演“变态杀手”张东升而被贴上了“阴冷”、“可怕”的标签,甚至有网友戏谑称“建议秦昊以后出门戴个头套,实在是让人害怕。”
从“容嬷嬷”到“安嘉和”,再到“雪姨”和“张东升”,总会有一些演员因其出色的表演而深入观众心中,最终却遭遇角色的反噬,被贴上种种负面标签。
这种“标签化”的现象在娱乐行业已经相当普遍。一方面,它展示了观众对于演员演技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趋向于被标签化思维所左右,从而忽视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思考和评判。
演员是否需要为角色承载过多的现实责任?角色的标签对演员造成的影响,究竟是好处大于坏处,还是反之?也许,通过冯远征与“安嘉和”的经历,我们能够获得一些启示。
拳头与恐惧:当“安嘉和”从屏幕中走出
2001年,一部叫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电视剧问世,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走红,成为当年的热门现象剧。
这部剧之所以人气高涨,除了主题新颖和情节紧凑外,最关键的在于演员们展现了堪称教科书的演技。特别是冯远征饰演的男主角“安嘉和”,更成为了众多观众心中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
安嘉和,作为一名外表文雅且拥有体面工作的知识分子,在妻子梅湘南的面前,却展现出一个彻底的“施暴者”形象。
他非常多疑,对控制有着强烈的欲望,稍微感到不如意,就会对妻子施加暴力。在剧中,安嘉与家暴相关的情节屡见不鲜,每一次都让人心惊胆战。
他刚刚还跪在地上,满眼泪水地说着“我也是为了你好”,转瞬之间却掐住了妻子的脖子,目光凶狠得宛如一头狂暴的野兽。
冯远征对“安嘉和”这一角色的“双重性”表现得十分出色。
在他人面前,他总是表现得十分礼貌,作为医生待人接物无可挑剔;然而一回到家中,对着妻子,他的压抑本性便显露无遗,刚刚还文质彬彬,转眼间却变得粗暴不堪。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观众感到毛骨悚然,同时也使得“安嘉和”这一名字成为家庭暴力的象征。
电视剧播出后,冯远征人气飙升,但这股“火”却潜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危险”。
在街上行走时,常有人对他指指点点,甚至当面斥责:“怎么能打老婆!”据说有一次冯远征去菜市场买菜,一位大妈认出了他,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一巴掌,同时口中骂道:“让你打老婆,让你打老婆!”
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冯远征的亲属和朋友也受到该剧的影响。他的岳母,也正是妻子梁丹妮的母亲,在观看了这部电视剧后,一度对女儿在家的状况感到担忧,经常打电话关心她,生怕她会被“女婿”欺负。
冯远征的一些朋友逐渐开始与他保持距离,甚至有的人直接询问:“你真的和梁丹妮打过架吗?”
对于这些误解与质疑,冯远征感到哭笑不得,却又无能为力。他明白,这一切源于他对“安嘉和”的出色演绎,让观众完全忘却了角色与演员的界限。
从“安嘉和”到“冯远征”:走向去除标签的漫长旅程
冯远征在一次采访中直言,他在塑造“安嘉和”这一角色时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为演绎好这个角色,他查阅了许多有关家庭暴力的书籍和实例,甚至向心理医生请教,试图深入“施暴者”的内心世界,以理解他们的行为逻辑和心理动机。
冯远征认为,“安嘉和”并非单纯的“坏人”,他也展现出了令人同情与悲哀的一面。他的童年曾受到阴影影响,心灵深处缺乏安全感,这使得他极度渴望掌控,希望通过控制妻子来寻求安全感。然而,这种扭曲的爱最终演变为可怖的暴力行为。
然而,观众的反应却超出了冯远征的预期。他们并没有因“安嘉和”的“可怜”而对他表示同情,反倒是对他充满了厌恶与恐惧。在他们看来,冯远征就是“安嘉和”,而“安嘉和”便等同于冯远征。
为了摆脱“安嘉和”的标签,冯远征在接下来的较长时间内有意无意地回避了类似的角色。他开始尝试多种不同风格的角色,从喜剧到正剧,从平凡小人物到伟大英雄,他不断自我挑战,努力向观众展现:他不仅能演绎“安嘉和”,还能够深入表现多姿多彩的人生。
在电影《非诚勿扰》中,他扮演了一个说着浓厚唐山方言的“娘娘腔”角色,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喜剧气息,让观众彻底忘记他曾经是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家暴男”。
在电视剧《老农民》中,他转变成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老人。为了更好地诠释这个角色,他专门前往乡村体验生活,与农民一起吃饭、住宿,并学习他们的方言和生活方式。
最终,他依靠精湛的演技,将一个历经沧桑却依然乐观向上的老农民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冯远征在演艺事业上不断追求突破,而在生活中,他则努力成为一个与“安嘉和”截然不同的人。他与妻子梁丹妮的爱情故事,在娱乐圈内被视为佳话。两人因戏相识,男方是刚入行的小演员,而女方则是已经成名的“大姐大”。这段相差8岁的“姐弟恋”,从一开始便不被外界所看好。
然而,冯远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爱情能够超越年龄的界限。他将梁丹妮视若“公主”,承担起家里的所有琐事,从不让妻子费心。
梁丹妮不擅长烹饪,于是他每天花样翻新地为她准备饭菜,甚至特意去学习了一些烹饪技能。有一次,梁丹妮正在剧组拍戏,冯远征得知她没有好好吃饭后,没有犹豫,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赶到剧组,只为给妻子做一顿温暖的晚餐。
在冯远征与梁丹妮结婚20周年的纪念日,冯远征在微博上发表了一段感人的告白:“二十年间,我们从两个人变成了四口之家(还有两只猫),无论多么艰难痛苦,我们始终携手同行。未来的日子里,希望我们继续相互支持,共同走向白头偕老。”
这份真诚的爱情表白打动了众多网友,也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冯远征细腻温暖、负责任且有担当的一面。
去掉“滤镜”,呈现出真实的冯远征。
不可否认,演员在诠释角色时难免受到其影响,但角色始终只是一个身份,它无法代表演员的全部。正如冯远征所言:“作为演员这份职务,我在生活中不过是个普通人,我深爱我的妻子和家庭,希望大家不要把‘安嘉和’的影子投射到我身上。”
然而,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无法将冯远征与“安嘉和”区分开来。每当社会出现家庭暴力事件时,总有人会翻出冯远征的照片,仿佛他成了家庭暴力的“象征”。这种“贴标签”的思维方式,不仅伤害了冯远征个人,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误导。
冯远征对于家庭暴力持有强烈的反感态度。他在多次场合中呼吁大众抵制家庭暴力,捍卫女性和儿童的合法权利。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遭受虐待的妇女和儿童提供支持。
“家庭暴力并非家庭内部的问题,而是一种违法行为。”冯远征在一次采访中严正指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面对家暴时都应当勇敢地说‘不’,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
冯远征的经历展现了演员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揭示了“标签化”思维的危险。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往往容易陷入各种标签之中,进而忽视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思考与判断。
当我们习惯用标签来界定一个人时,就相当于给他套上了一副有色眼镜,我们所看到的,不再是他的真实面貌,而是我们心中设定的形象。这种对人的标签化思维,不仅妨碍了我们对他人与世界的理解,也会使我们陷入偏见和歧视之中。
去掉“安嘉和”的光环后,你会发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冯远征:他可能是让人愤怒的“家暴者”,也可能是风趣幽默的“娘娘腔”,甚至可以是一位朴实无华的农民,亦或是深情款款的好丈夫。
他只是一位演员,专注于用心诠释每一个角色,仅此而已。
#一年一度开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