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武汉,致敬汉剧,韦敏新作《丛台别》构建百年武汉的城市史诗

韦敏新作——以汉剧为文化背景,以武汉城市发展为脉络的长篇小说《丛台别》日前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研讨会。

《丛台别》之名源自一出著名的汉剧折子戏,韦敏女士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运用充满“戏味”与“汉味”的笔触,将城、戏、人三者融为一体,把书中人物未知的人生与已知的汉剧剧本缠绕起来,绘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武汉生活画卷,构建出一部百年武汉的城市史诗。这部作品不仅是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深情告白,也是对汉剧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它唱响了每个武汉人心中那份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人生剧目,展现了武汉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同长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志勇在开场白中所言,《丛台别》不仅是一部以汉剧为文化背景的小说,更是对武汉城市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

与会嘉宾们分享了对这部作品的深刻见解和感受。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梁鸿鹰认为,《丛台别》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结构、人物、语言的出色驾驭能力,作家准确把握住了人物的心路历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武汉的城市史诗和女性的命运。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柳建伟从小说家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解读,认为《丛台别》是一部具有新时代新写实主义特征的作品。他提出,小说讲述三个家族的故事,又有武汉三镇、团风、黄陂的支撑,加上汉剧独特的湖北文化精神符号的点睛,使其可以定位为“平民的断代史诗”,别有一番风味。

《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关注了小说中的历史细节和人物行为,认为作者在写作中将传奇性元素纳入日常化的描写,是一种反传奇性的叙事方式。小说中对汉剧的描写和城市变迁的反映,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城市发展的深刻洞察。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认为《丛台别》是一部为女性书写的小说,展现了女性之间的竞争和共情。从个人历史写出大的时代,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特征,他提出,小说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作者对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深刻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程旸从历史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这部小说记录的是家族史、社会史,城市景貌的变迁,也是历史面貌的鲜明体现,来自民间社会的世态人情。

“写作不仅是个人使命的召唤,更是为社会和家乡武汉投射人文关怀、女性觉醒和理想主义光芒的方式。”韦敏在研讨会上强调了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共情和理解,她希望通过对不同女性命运的描写,展现她们的独立精神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尽管小说中有许多关于离别和死亡的描写,但我更希望通过这些故事传达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幸福的追求。”

记者:路艳霞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