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良好倾听行为的形成将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基,应重点关注

经研究表明,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的人,才能了解语言的内容、形式和运用,学会与人进行对话交流的技能。

对于儿童来说,倾听是他们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和老师之间进行心灵沟通和交流的一座桥梁,更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种良好习惯。

幼儿学习语音、词汇、语法规则都是通过听来感知的,在日常生活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认为,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对幼儿行为习惯的不断培养与强化,最终发展而成的,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行为习惯,是发展其良好倾听能力的前提与基础。

因此应当更加注重日常生活与日常活动中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培养,最终能够获得一定的倾听能力,甚至发展其语言能力。

一、倾听与幼儿倾听

张瑞芳指出,听到和倾听是不同的。听到是神经和肌肉运动的过程,而倾听则是一个包括着听到、注意、辨别、理解及记忆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习得行为。

倾听对一个人的社会交往、工作水平甚至一生中全部的成就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她认为儿童的倾听主要有:欣赏性倾听、有目的倾听、辨别性倾听、创造性倾听和批判性倾听五种类型。

史金榜在其论文《教学倾听艺术》中指出,听,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声音的反映,是用耳朵来接受各种可以听到的声音的一种行为,无法获得有效信息,是被动、无意识的行为。

而倾听则是一个将声音转化为意义的过程,要求运用逻辑思维和已有的知识,来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处理,它包含了感知、理解、评价、反映四个环节。

与此同时,他还提出,在倾听中,有两个意义:倾和听。

倾指的是倾向性和关注性,它与单纯的用耳朵来聆听不同,它要求一个人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去体会,去体会在交谈中所传达出来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

即是将“感觉,感情,和智力综合在一起,探寻其所含意义并了解其知识与情感的过程”。他认为,“听”是一种积极地寻找信息的活动,是一种给声音赋予意义的内在过程。

伽达默尔在《论倾听》一文中写到,倾听的本质就是将言谈的所有段落在一种新的统一方式中来理解,言谈是被说出的语言,而不是语词。

同时他认为在倾听中存在着人的真正自由,因为作为倾听者必然是“清醒与唤醒”的,否则,便不是倾听。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倾听对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耳朵与生动又开拓的思想和情感的联系,要比眼睛紧密的多、也丰富的多。”可见,视觉和听觉是不同的,视觉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而听觉才是真实的参与者。

二、中班文学活动中幼儿倾听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经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班文学活动中幼儿倾听行为的不良倾听行为表现发生频次明显多于良好倾听行为。

幼儿在活动中自身因素的影响

1.幼儿的自控力较差

对于4-5岁的中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

虽然较小班时已有很大的进步,但由于身心发展的影响,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仍然比较差,因此需要家长和老师的不断提醒,帮助其改变不良行为。

幼儿倾听行为中的自控能力差指的是幼儿在活动中打断教师讲话或者是教师教学活动,窃窃私语等。

根据上述访谈内容可以看出,当前中班幼儿只有少部分能够做到较好的集中注意力,拥有较为良好的自控能力,大部分幼儿由于所处年龄阶段。

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导致出现不良倾听行为表现。

在访谈中教师也提到了无论是在活动中还是在平时教师讲话时,窃窃私语、交头接耳的现象一直存在,需要教师不断的去提醒,甚至会干扰到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

因此幼儿自控能力差是其影响其倾听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2.幼儿表现欲较为旺盛

中班幼儿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在活动和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逐渐表现出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想要得到他人的赞美和注意。

有些表现欲望较强的幼儿,在活动中总是会做出不恰当的回应,打乱老师的思路甚至是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

3.幼儿理解能力有限

中班幼儿的认知能力还处于萌芽期,他们接受信息的速度较慢,无法做到快速准确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其中的言语词汇。

例如在古诗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了解与学习古诗《画》,而后进行古诗诵读,有个别幼儿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几乎已经能够背过。

但当教师在最后的活动总结中询问幼儿古诗的内容时,幼儿却无法做出回答。

说明在诵读中,幼儿只是感受到了古诗的合辙押韵,经过反复熟读能够达到背诵的效果,但却不知道古诗的具体内容,无法对整首古诗的含义进行理解。

古诗活动中幼儿在没有结合图片或视频的情况下,对于教师直接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出恰当的回应。

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教育影响

1.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同

在平时的活动中,研究者观察到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种是老师在班里大声喊道:“如果你再不坐好就不要进行下面的活动了!”,“现在把小嘴巴闭上听老师讲,不然…”等等话语,换来的是幼儿一时的安静。

另一种是老师轻声细语,温柔地说:“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不说话啦,如果表现的好,老师就奖励小朋友们听故事~”大部分幼儿能够快速捕捉到要“听故事”的信息,从而安静下来。

2.教师欠缺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指的是,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导者,要以灵活、机智的方式起到引领教育教学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既要参考教材和月计划。

也要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当活动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解决困难,掌握一定的教育智慧。

3.活动内容的设计不足

丰富的活动内容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从而吸引幼儿注意力,呈现认真倾听的状态,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而活动内容设计不够丰富,则会使幼儿丧失对活动的兴趣,从而出现不良的倾听行为,如:东张西望、窃窃私语、背向说话者等。

三、结论与建议

结论

研究者通过对当前幼儿园中班文学活动中108名幼儿的倾听行为做具体调研后,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当前中班文学活动中幼儿不良倾听行为占比较大。根据幼儿倾听行为的表现类型来看,在幼儿良好倾听行为中,良好面部反应居多,如眼神凝视、表情自然等。

在幼儿不良倾听行为中,幼儿的不良行为表现居多,如自控力差,有坏习惯等。

第二,根据幼儿倾听行为活动类型的分布情况来看,故事活动中幼儿不良倾听行为最多。

主要为自控力差和坏习惯;古诗活动中幼儿不良倾听行为的发生频次与良好倾听行为的发生频次间差距较大,其中不良倾听行为主要为不恰当回应和坏习惯。

第三,在幼儿倾听行为的性别分布中,男女生均在不良倾听“行为表现”方面较为突出。

在教师教龄与幼儿倾听行为的分布情况中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教龄下的教师在对于幼儿倾听行为的培养中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教育教学方式。

第四,在中班文学活动中,幼儿自控能力、表现欲;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艺术以及外界来自同伴、家庭和园所等因素对于幼儿的倾听行为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建议

通过研究中幼儿的倾听行为情况可知,当前中班文学活动中幼儿的倾听行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培养是需要在日常生活和日常活动中共同进行的,在日常活动中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同样也需要家长付出一定的行动。

家园共育,才能更好的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1.教师应注重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幼儿园是幼儿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对其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态度,在细节上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质。

而研究者在经过观察与访谈后,发现当前教师在文学活动中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行为习惯仍存在认识不足、缺乏教学经验、活动内容设计不够丰富等问题。

因此对幼儿教师提出一些可行建议。

认识到幼儿倾听的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

第一,要正确认识幼儿倾听行为的培养。

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良好发展,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创教育新方法,对幼儿的成长十分重要。

根据访谈内容可以看出,在活动中还是有教师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而选择不去理会幼儿的不良倾听行为,教师的不及时制止可能会强化幼儿这类行为。

长此以往导致其形成不良的倾听行为习惯,因此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倾听行为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应及时纠正与指导幼儿的倾听行为,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其次,要重视幼儿倾听行为的培养,有意识的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行为。

第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根据研究者观察发现,当前只有教龄为11年的教师E能够将听说游戏合理涉及到文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对于幼儿倾听行为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提醒幼儿认真倾听”的阶段。

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应有效的培养幼儿的良好倾听行为,而非简单的制止幼儿的不良倾听行为。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并鼓励幼儿尝试对同伴的发言展开评价,或品评活动内容,比如儿歌、故事等,还可以尝试将自己接收到的内容用画笔在纸上画出来。

这样可以更充分地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从而提高幼儿的倾听理解能力,使其善于倾听,逐步形成良好的倾听行为习惯。

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拓展教学方式

第一,合理设置幼儿座位,便于其参与倾听。

幼儿的倾听是具有个体差异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了解每个儿童的个性特征,以及他们不一的倾听表现。

经研究者观察了解到,只有个别幼儿能够总是保持在良好的倾听行为状态中。

不管是何种活动,教师何种组织方式,还是同伴有无干扰现象等,他们都能够做到对言说者的讲话持有良好的倾听行为表现,做出一个积极的倾听状态,并给予恰当回应。

但是,还是有大部分幼儿由于其自身的专注力不足,很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干扰,进而导致呈现自控力差的不良倾听状态。

座位是幼儿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与教师在身体上的安放与支撑。座位布置形式直接关系到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实现。

当前教育教学中最为普遍的座位排列方式是“秧田式”,即把幼儿排列成一行行、一列列进行教学的模式。

这种座位排列方式使教室整齐划一,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但这种模式突出教师中心地位,不利于师幼互动,也不利于幼儿倾听的发展。

校对 庄武

Tags: